读道德经怎么觉得老子霸气十足呢? 是没看懂么?
我个人认为这正是道德经应该有的文化气象,因为道德经老子是写给王、诸侯等统治者读的,老子是以王、侯的教导者角度写的文章,自然应该有超越王、侯的霸气。
老子讲“益生曰祥”,“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能“生”就意味着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圣人“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”。
“道”安宁养护万物,也荼毒覆灭万物。天地有大仁大德安宁,养护,创生万物;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,也荼毒、覆灭万物。毁灭也是创生,新陈代谢,革故鼎新。
“善治”、“善能”、“善时”的思想很明显,不是消极,不是隐退,更不能乱为,一个“善”字,为“善治”“善能”“善动”指明了根本遵循和依据:天道、地理、物性。人要有紧随天地之化育万物而方圆兼备的本领,抓住应物而动,应时而动,应地而动的机遇。治,乃有为之法。善治,乃好的、适宜的,符合天道、地理、物性的实施办法。
“道生万物”、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等,都是“道”的特性,“道生万物”恰恰说明“道”的有为,若什么也不做,如何‘’生“?
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强调“道”的生万物,对物不是占有、不把持、不控制,是随天的因素、地的因素、人的参赞能力、物性的因素不同,而有不同的成就、功、得、德表现,甚至或是人们期望的相反面,“毒之,覆之”的表现。是“生”,是“为”,是“长”,是“养”,涵盖了万物从“出生”到“长成”的生养、呵护的率性之善,之德;与之不善,之不德,即“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”的全过程。
从神农教人耕种的过程看,稼穑首先得选种,就得尝百草,就得嘉种。嘉种就是选取“贞”实的种子,种子的外观要“黄茂方苞”,成熟饱满、皮薄糠少,口味要香甘,吃后要耐饥、抗饿,肌泽、有力、抗病,耳目聪明,心意睿智,四卫变强,气不入,身无苛殃。认识物性的过程,寻找善元的过程,善生、善养的过程,“善治”、“善能”、“善时”都是在“有为”,怎么能说是什么也不做呢?
水气化升而为云,气冷凝降之则为雨水,流之则成江河,滋养万物,使万物生生不息,有变化无穷之妙道。“水善能”的表现是:润泽滋生,利益万物,方圆兼备,曲直随行,随物赋形。水性柔“而攻坚强者,莫之能胜”,故曰“事善能”。
万物之生焉,动静之间也。万事有机焉,善动能把握时机,像水一样,当流则流,当止则止,此乃“动善时”之真义。
水虽趋静,但也不是恒静不动,静为阴,动为阳;静而养,动而生,不静无以养性,不动无以为生,动静合宜,顺乎自然,方可称道。
水能盈满而后流,能氤氲而成雨。风调雨顺,则水不违天时,不逆人事。河上公说“夏散冬凝,应期而动,不失天时。”春水秋霜,夏雨水而冬冰雪,动应时节。
老子说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”故曰“正善治”。人若能以水之居下、平正,顺势而动,顺势而为,则可以达“道”之“天人合一”之境界,参天地之化育,和合天地万物,使天下万物苍生各尽其道,各遂其性,崇德广业,此即是圣人之“正善治”也。
可见“正善治”重在民自化的天人合一,目的在于让百姓都能够掌握天道、地理、物性,在参天地之化育万物的生产活动中,各尽其能,所参赞化育的万物各遂其性,不是圣人强制百姓去做什么,而是百姓自觉的去做什么,从而达圣人无为而民有为的“无为而治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