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「闪光时刻」主题征文 二期#
婚丧嫁娶,人间大事,礼仪不可不知。今天是寒衣节,想到烧纸钱这个事,不由得又想起了一系列的往事和思考。
小时候,村里去世了人,都讲究“死者为大”,家家户户都去吊唁,必带的是白纸。停灵的好多天里,每天断断续续有乡亲来烧纸,纸钱基本上是在火盆里不断。出殡的那一天也是最多的一天,往往这纸钱的多少也是这一家家境的体现。有钱人家会给去世的烧纸房子,纸马,纸人,现在社会多烧纸楼房,纸手机等时代产物,也让逝去的亲人在心理上是能沟通的。
除了出殡,接下来是每隔七天的烧纸也是很有讲究的,而我这里却不懂缘由。好像是有不同亲人烧不同的纸。
那之后是百日纸,有的家会叫亲戚邻人来家吃喝,其次是一年、二年、三年祭。三年祭已是有喜事的成分了,活着的人也高高兴兴,有度过悲伤期的意思。古代的文章里经常看到“丁忧”之类的词语,要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等,也有类似的成分。
时代社会的变迁,很多人抵制烧纸钱,我觉得真是没必要,一年就这一天能造成多大的污染?再说大城市有这种意识的人实在是太少,小城市会多点。这是一种精神,一种文化风俗,消失了多么可惜。古代讲究祭祀和军队是国家大事,我们确实是做点思考的。姑且不知道祖宗是谁,但祭祀是不可废弃的。就像朱子家训里的: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勤。
再说说单纯的烧纸钱,姑且不知道能不能收到,当你看到别人给自己亲人、父母烧纸钱,你会内心无波澜?活着的过的好也是觉得是去世的亲人过的好,生活的不好的人也会觉得自己去世的父母阴间受苦。
另一方面,我是写这篇文章时刚刚想到的一个词语:忏悔和亏欠。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很微妙而复杂的,很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都不怎么好。可能做子女的在过几年后,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艰辛,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多么痛的领悟,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升华。当对父母有了亏欠之心,对待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恻隐之心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我想,这也是一种感悟吧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